四分律 (60卷)〖 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No. 1428 [cf. Nos. 1429-1434]四分律 四分律序夫戒之兴。所以防邪检失。禁止四魔。超世之道。非戒不弘。斯乃三乘之津要。万善之窟宅者也。然群生愚惑。安寝冥室。宛转四流。甘履八苦。开恶趣之原。杜归真之路。游游长夜。莫能自觉。时有出家庶几玄微者。徒怀远趣。迷于发足。是以如来。悼群瞽之无目。睹八难以增哀。开戒德之妙门。示涅槃之正路。始于毗耶离初结兹戒。凡有二百五十八篇。以此七罪科

- 阅读全文 -

摩訶僧祇比丘尼戒本 (1卷)〖 東晉 法顯共覺賢譯〗

No. 1427 [cf. No. 1425]摩诃僧祇比丘尼戒本 东晋平阳沙门法显共觉贤译阿梨耶僧听。冬时一月过少一夜。余有一夜三月在。老死至近佛法欲灭。诸阿梨耶。为得道故一心勤精进。所以者何。诸佛一心勤精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助道法。未受具足者已出。僧今和合先作何事(一人应答布萨说戒)诸阿梨耶不来。诸比丘尼说欲及清净 合十指爪掌 供养释师子 我今欲说戒 僧当一心听 乃至小罪中 心应大怖

- 阅读全文 -

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1卷)〖 東晉 佛陀跋陀羅譯〗

No. 1426 [cf. No. 1425]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六念法一者。当知日数月。一日二日。乃至十四日十五日。月大月小悉应知二者。清旦当作施食法。今日得食施某甲某甲。于我不计意我当食。(如是三说)三者。日日自忆若干腊数四者。当忆念受持衣及净施者五者。当念不别众食六者。当念病不病摩诃僧祇律波罗提木叉大比丘戒本。大德僧听。冬时一月过。少一夜余有一夜三月在。老死至近佛法

- 阅读全文 -

摩訶僧祇律 (40卷)〖 東晉 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

No. 1425 [cf. Nos. 1426, 1427]摩诃僧祇律摩诃僧祇律卷第一(初比丘僧戒法学)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 明四波罗夷法之一(淫戒之一)若笃信善男子。欲得五事利益者。当尽受持此律。何等五。若善男子。欲建立佛法者。当尽受持此律。欲令正法久住者。当尽受持此律。不欲有疑悔请问他人者。当尽受持此律。诸有比丘比丘尼犯罪恐怖。为作依怙者。当尽受持此律。欲游化诸方而无碍者。当尽受持

- 阅读全文 -

彌沙塞羯磨本 (1卷)〖 唐 愛同錄〗

No. 1424 [cf. No. 1421]弥沙塞羯磨本 大开业寺沙门爱同录五分羯磨夫羯磨众轨溥应圣凡秉告详唱称为办事。事既尘沙法宁限局。规猷浩博岂可胜言。且开十法以总诸务。各依其位具列轨仪 第一作法缘起 第二诸界结解 第三诸戒受舍 第四衣药受净 第五布萨仪轨 第六安居法则 第七自恣清净 第八受施分衣 第九忏悔诸犯 第十住持杂法 第一作法缘起(要具七缘。方成羯磨。有不具者。开制故然)一量事如非(

- 阅读全文 -

五分比丘尼戒本 (1卷)〖 梁 明徽集〗

No. 1423 [cf. No. 1421]五分比丘尼戒本 梁建初寺沙门释明徽集大姊僧听。春时一月过少一夜。余有一夜三月在。老死至近佛法欲灭。诸大姊。为得道故。一心勤精进。所以者何。诸佛一心勤精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善道法 合十指爪掌 供养释师子 我今欲说戒 僧当一心听 乃至小罪中 心应大怖畏 有罪一心悔 后更莫复犯 心马驰恶道 放逸难禁制 佛说切戒行 亦如利辔勒 佛口说教诫 善者能

- 阅读全文 -

五分戒本 (1卷)〖 劉宋 佛陀什等譯〗

No. 1422b五分戒本(亦名弥沙塞戒本) 宋罽宾三藏佛陀什等译大德僧听。冬时一月过少一夜。余有一夜三月在。老死至近佛法欲灭。诸大德。为得道故一心勤精进。所以者何。诸佛一心勤精进故得无上菩提。何况余善道法。未受具足者已出。僧今和合先作何事。(一人应答布萨说戒)诸大德。为未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 合十指爪掌 供养释师子 我今欲说戒 僧当一心听 乃至小罪中 心应大怖畏 有罪一心悔 后更莫复犯 心马驰恶

- 阅读全文 -

彌沙塞五分戒本 (1卷)〖 劉宋 佛陀什等譯〗

No. 1422 [cf. No. 1421]弥沙塞五分戒本一卷 宋罽宾三藏佛陀什等译大德僧听。春时一月过少一夜。余有一夜三月在。老死至近佛法欲灭。诸大德。为得道故一心勤精进。所以者何。诸佛一心勤精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善道法。未受具戒者已出。僧今和合先作何事。(一人答言布萨说戒)诸大德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一人答言说欲讫) 合十指爪掌 供养释师子 我今欲说戒 僧当一心听 乃至小罪中

- 阅读全文 -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30卷)〖 劉宋 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

No. 1421 [cf. Nos. 1422-1424]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一 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 第一分初波罗夷法佛在须赖婆国。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诣毗兰若邑住林树下。其邑有婆罗门。名毗兰若。波斯匿王以此邑封之。闻佛释种出家学道。成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士天人师佛世尊。普知世间一切心念。为说正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与诸弟子来游此邑。

- 阅读全文 -